第13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举行 共建“数字食安”生态圈
2022-09-01 16:47:50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作为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要活动之一,8月29日,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的第13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与会嘉宾围绕“数字食安”“学校食品安全与健康”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言献策。
食品监管必须坚持零容忍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总监王铁汉指出,近年来,经过多方共同努力,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上呈向好态势。推进食品安全共治共享,必须压实各方责任,既要切实强化监管责任,也要狠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监管必须坚持零容忍。” 王铁汉表示,要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充分利用监督检查、抽检监测、媒体监督、投诉举报等途径,及时发现处置食品安全的风险隐患,深挖彻查群众反映强烈、突破道德底线的重点案件,同时积极发挥企业品牌的引领作用,通过奖优罚劣的机制持续净化食品安全环境。
在食品安全形势整体向好的态势下,从“吃得安全”到“吃得健康”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其中,传统食品的传承与创新值得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指出,传统食品现代化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风味、营养、健康和文化需求,应坚持和践行大食物观,实现未来食品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依靠创新促进传统食品生产现代化、市场国际化。
共建“数字食安”生态圈
共建“数字食安”,需要多方合力。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司长马纯良表示,共建“数字食安”,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加强信用监管;提升监管效能,需要加强智慧监管;推动责任落实,需要加强社会共治。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需要社会各界一道,细之又细、慎之又慎、谨之又谨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厦门市食安办常务副主任、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饶满华介绍,厦门是一个食品输入型、消费型的城市,85%以上的食品来自外地,因此食品安全监管始终牢牢抓住以追溯为核心的智慧监管体系建设。目前,厦门市已有10.5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52.5万种食品纳入追溯系统,追溯覆盖面超过90%。同时,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建成跨部门、跨环节的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网,实现批发市场等各类主体的自建系统与监管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全市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一张网”全覆盖监管。厦门市在“雪亮厨房”建设方面,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87.4%;在网络餐饮监管方面,推动平台商户证照合规率达到99%以上。
多方助力校园食品安全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合理膳食至关重要。对于我国儿童青少年膳食营养状况,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总体膳食质量有所改善,但蔬菜、水果、蛋类、奶类及制品、大豆及制品摄入不足,烹调油、烹调盐摄入量高于膳食指南推荐,而且存在城乡、东中西地区差异。对此,《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管理规定》《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指南》《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等一系列文件均给出了具体对策,从多个维度全面促进学生健康。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势严峻,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政府部门正在积极行动,把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工作作为重点,发挥多方面作用,共同解决当前突出问题。
提升青少年食品安全素养,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工作,需要多方合力,共筑青少年食安护栏。天津科技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书军表示,长期以来,政府、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开展的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中小学生群体的食品安全素养水平较高,但仍存在地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后续需继续健全完善学校食品安全依法治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宣传教育。(孙燕明)